凯盛科技研究报告新材料百花齐开,UTG静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方证券,黄骥,余斯杰,马天翼)

中建材旗下显示与新材料平台

收购促进产业链整合,志在技术创新。凯盛科技前身为成立于年的安徽方兴科技;年11月上交所上市;年公司实行资产重组,更新主营切入新材料;年收购深圳国显,进军新型显示业务,形成“电子信息显示+新材料”双主业;年收购安徽华光光电材料科技集团和池州中光电科技%股权;年新型显示业务通过国内外一流客户认证并批量供货。年公司投资UTG一期产线具备量产供货能力。

背靠凯盛集团,科研实力强劲。截至年年底,公司控股股东为凯盛科技集团,实际控制人为国务院国资委。其中凯盛科技集团直接持股1.0%,通过子公司安徽华光光电材料持股21.8%,通过子公司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持股4.4%,合计持股27.2%。公司股东凯盛科技集团是中国建材集团旗下玻璃板块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的重要平台,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承担国家多项课题,有较强研发能力。年公司拟定增2.3亿股募资15亿元,用于建设UTG二期项目和深圳国显新型显示研发生产基地,凯盛科技集团承诺参与。

落实“3+1”战略布局,着重新材料和新型显示。中国建材集团对凯盛科技集团提出玻璃新材料“3+1”战略布局,以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为研发平台,打造显示材料与应用材料、新能源材料、优质浮法玻璃及特种玻璃三大业务板块。公司作为凯盛科技集团旗下子公司,重点深耕“显示材料和应用材料”赛道,在新型显示领域形成了ITO导电膜玻璃、柔性触控、TFT-LCD玻璃面板减薄、保护盖板、显示触控一体化模组的较完整显示产业链;在新材料板块则形成包括锆系材料、硅系材料、纳米钛酸钡和稀土抛光粉等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通讯元器件等制造行业。

新型显示贡献主要收入,海外市场稳中有进。年,公司以18.11元的价格增发万股募资4.44亿元,另支付现金对价0.85亿元合计支付5.29亿元收购深圳国显75.58%的股权,扩大新型显示业务。年合并报表公司总收入31.1亿元,新型显示业务收入24.6亿元,其中深圳国显贡献收入21.1亿元。自此,新型显示业务成为公司收入的主要贡献者。年,新型显示收入占比80.2%,新材料收入占比18.6%。随着当前5G应用快速展开、万物互联加速到来,新材料产品在高端技术行业领域应用发展较快,行业逐渐迎来新的广阔市场。-年,公司新型显示板块深耕大客户策略推进下,海外新客户的开发取得明显成效,逐步和亚马逊、三星等国外企业达成长期合作,海外收入从7.5亿元增至31.1亿元,CAGR为32.8%,收入占比从24.3%提升到49.3%。前五大客户销售额由年的8.2亿元提高至年的25.8亿元,营收占比由27.0%大幅提升至40.8%。公司与头部客户的合作不断加深,未来仍业绩有望受益于头部客户的需求放量。

坚持创新驱动激发内生动力,归母净利对政府补助依赖性下降。公司近些年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率和技术人员维持较高水平。年,公司研发支出3.1亿元,占收入比重4.9%;研发人员人,占总人数7.7%。持续的研发投入将不断提升公司产品竞争力。年以来,公司85%以上的非经常损益来自于政府补助,政府补助贡献超过45%的归母净利。其中年政府补助金额达1.27亿,占非经常性损益达.5%,贡献归母净利占比61.1%。每年政府补助中产业扶持资金占比最大,主要是公司在各地投资项目后当地政府给的产业扶持资金。年公司收到的政府补助相比年有所下降,贡献归母净利占比也有所下降。随着公司研发成果的增加和产能的释放,公司盈利对政府补助的依赖将逐步下降,政府补贴贡献利润比例有望进一步下降。(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立足传统锆系产品,新材料赛道逐步开拓

新材料品种多应用广,毛利率较高收入有增长空间。公司新材料产品分为锆系、硅系、其他三大系列主要围绕进口材料锆英砂中的三种元素锆、硅、钛来展开。锆系材料以电熔氧化锆和硅酸锆为代表,下游应用以耐火材料、陶瓷等传统建材行业为主。近些年研发投产纳米复合氧化锆逐渐打开电子、医疗等高附加值市场。硅系材料以球形硅微粉为代表,广泛应用于半导体行业电子封装。近年来开始研发合成二氧化硅主要应用于光伏、半导体等领域,有望填补国内进口依赖的缺口。其他材料主要是钛酸钡和抛光粉。钛酸钡作为工业基础原材料应用于MLCC、PTCR等电子元件的制造。抛光粉主要应用于手机盖板、TFT-LCD液晶玻璃等领域。年公司新材料业务收入11.8亿元,毛利率22.3%。随着年锆系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公司球形硅微粉产销量逐步提升,板块收入水平有望明显增长。新材料业务毛利率整体高于显示业务,公司依靠新材料产品逐渐布局高附加值行业,将创造更大盈利空间。

两大子公司共同推进新材料业务发展。公司新材料业务主要由子公司蚌埠中恒和安徽中创两大平台开展。其中蚌埠中恒是全资子公司,主营电熔氧化锆、硅酸锆等成熟产品。安徽中创由公司持股62.6%,其余由管理层持有,主营钛酸钡、抛光粉等高附加值品。两家公司管理层相同,通过让渡部分股权给管理层,深度绑定公司与管理层,以期达到更好协同效果。

蚌埠中恒与安徽中创营收规模稳中有升。-年蚌埠中恒收入从5.5增长至9.9亿元,CAGR为12.4%。年净利润为0.88亿元,相比年明显提升,原因与电熔氧化锆产品价格提升有关。安徽中创收入从的1.6亿元增长至年的4.4亿元,CAGR为39.3%;利润从0.24提升到1.0亿元,CAGR为61.6%,年增速相对较快。随着公司年以来持续布局球形硅微粉、稳定锆、合成二氧化硅等新材料并逐步获得客户认可,高端新材料通道逐步打通,预计年公司新材料业务盈利水平有望进一步提升。

电熔氧化锆为拳头产品,不断开拓高端赛道

公司以锆系产品为主导,下游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公司锆系产品包括电熔氧化锆、硅酸锆、纳米复合氧化锆(又称稳定锆)。锆系下游应用以陶瓷、耐火材料等传统行业为主。公司目前持续推动锆系材料中纳米复合氧化锆等高端产品的研发生产,不断拓宽下游应用领域,逐渐打入电子、芯片、医疗等高壁垒、高附加值产业市场,为公司长远发展注入新活力。

我国锆英砂呈现储量少,需求大,对外依存高的特点。据USGS,年全球锆矿储量约万吨,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与南非,占比为71.4%和7.4%,我国储量为50万吨,占比仅0.7%。年全球锆矿产量约万吨,其中澳大利亚和南非产量为40万吨和27万吨,占比为33%和22.5%。我国产量仅14万吨,占总供应量11.7%,其余消费全来自进口,对外依存度近九成。

公司和主要原材料供应商达成长期合作,原材料供应相对稳定。全球前三家锆英砂供应商分别为澳大利亚的Iluka、Tronox和南非的RBM,三家公司供应量占比超全球50%,掌握市场定价权。Iluka年锆石产量32.4万吨,同增75%,销量24.0万吨,同增48%;全球最大锆英砂供应商地位不可撼动。子公司蚌埠中恒和Iluka已形成长期战略合作,原料供应量价均有一定保障。

电熔氧化锆是公司主打产品,是近两年的重要增长点。电熔氧化锆是公司锆系产品中的主打产品,目前产能2.3万吨。-年销量分别为1.8、1.9、2.1万吨;参照三祥新材数据,我们估算氧化锆业务未来每年将为公司贡献万元以上利润,是近两年公司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氧化锆行业规模稳定需求呈现周期性,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根据应时智库和百川资讯数据估算,氧化锆是一种应用较为成熟的材料,中国年消耗量稳定在14-20万吨的区间内,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其中三祥新材、蚌埠中恒、东方锆业等企业是行业的主要参与者,据测算,年三家上市公司合计市占率达到25.1%,行业集中度偏低。我们认为行业集中度偏低的主要原因是氧化锆生产壁垒相比其他品种较低,而锆英砂供应主要由海外巨头把持,国内加工企业有一定竞争压力。

成本+需求推动下氧化锆价格加速提升,参照三祥新材数据预计公司吨利润上升空间明显。年6月由于南非国内失业率攀升,安全局势升级,营商环境恶化。全球三巨头之一力拓宣布全面停产,给全球锆英砂供应带来较大冲击。年2月全国锆英砂均价为.2元/吨,目前已经达到.7元/吨,价格同比翻倍。陶瓷、耐火材料等是氧化锆主要的应用领域,伴随着年地产竣工大年,玻璃企业冷修放量,水泥双碳政策下技改需求增加,陶瓷和耐火材料需求同步放量。成本与需求同步推动下电熔氧化锆价格从年2月2.33万元/吨上涨至当前4.25万元/吨,价格同向变动且翻倍。据三祥新材数据测算,公司电熔氧化锆产品价格与成本均与锆英砂价格呈同向变动,但售价波动幅度更大,预计随着锆英砂价格上涨,企业吨利润有提升空间。公司同为电熔氧化锆企业,预计吨利润同样有上升空间。

需求具有周期性,未来锆英砂供应减少成本将明显提升,行业集中度或将上升。我们认为氧化锆下游需求的耐火材料和陶瓷都具有一定周期性,价格或将呈现一定波动性;而原材料端目前世界主要巨头产量和矿山品位都呈逐年下降的态势,原料供应将在未来逐步萎缩,成本或将逐步提升。对于国内加工企业来说,能否在海外掌握矿山资源是未来能否维持市场地位的关键。

质优价廉的乳浊剂,广泛应用于陶瓷增白。硅酸锆是传统锆制品中的重要品种,产品以锆英砂为原料,经研磨、煅烧、粉化后即可制得。是一种优质、价廉的陶瓷釉料乳浊剂,其化学稳定性好,能提高陶瓷烧成温度和釉料弹性,显著改善陶瓷的坯釉结合能力,广泛应用于各种陶瓷的生产中起增白作用。主要用于建筑陶瓷、卫生陶瓷、日用陶瓷以及电瓷的色釉料生产,在精密铸造、高级耐火材料、乳化玻璃、浮法玻璃、精密铸造、彩色显像管等行业也被广泛应用。

硅酸锆相比氧化锆需求与原料类似,但单价较低。相比氧化硅,硅酸锆下游应用主要应用于陶瓷业,受地产周期影响更明显,盈利也同时受到成本和需求的影响。但相比氧化锆,其单价较低,历年单价为氧化锆的50%左右。我们认为未来硅酸锆也将面临需求周期性波动而成本上升的影响。

公司硅酸锆销量有所波动,价格稳定。公司拥有2条硅酸锆生产线,年产能3万吨。历年销量有一定波动,我们认为与地产竣工增速有一定关联,-年公司硅酸锆产能利用率分别为35.7%、50.3%、56.7%。单价稳定在1.1-1.2万元/吨。公司每年可采购锆英砂有限,将优先保障氧化锆的产销,预计未来硅酸锆销量将保持稳定或有所减少。

纳米复合氧化锆性质优良,在诸多特种材料有关键应用。纳米复合氧化锆是锆系产业链中的高端品。纯氧化锆正常条件下无法制备特种陶瓷,必须加入稀土元素进行稳定化处理,因此又称为稳定锆,具有高强、耐高温等物理性质,抗腐蚀,氧浓度差敏感的化学形式,比表面积大、精度高的微观性质;基于此性质在结构、功能、超增韧陶瓷、锆铈共熔体等特种材料都有关键应用。

-年行业快速增长集中度提升,中国企业打破海外垄断市占率提升。据天拓咨询,年全球纳米复合氧化锆市场规模亿元,销量4万吨,其中国内吨,进口依存度95%。全球龙头为日本第一稀元素和法国圣戈班,两者市占率25%。而据华经情报,年国瓷材料和东方锆业市占率分别为15.4%和11%;第一稀元素、圣戈班、日本东曹、国瓷材料、东方锆业五大企业市占率达83.5%。-年头部企业集中度快速提升。中国企业逐步突破海外垄断,迎来快速增长。

结构陶瓷和超增韧陶瓷是主要应用,未来高端产品占比有望提升。根据天拓咨询,年纳米复合氧化锆主要应用在结构陶瓷和超增韧陶瓷两大新材料,二者占比达到89.5%,具体涉及涂料、刀具、研磨材料、工业结构陶瓷、人造牙齿、光纤连接器六大产品。其中研磨材料、建筑涂料等传统领域需求进入成熟期。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环保治理、高端制造以及人口老龄化发展,我们认为未来在氧传感器、燃料电池、特种机械零件、人造牙齿、助催化剂五大产品应用会快速提升。特别是老龄化带动下人造牙齿需求提升,纳米复合氧化锆高端产品占比有望逐步提升。

未来国内市场有望供需两旺,主要制约因素来自于锆资源。我们认为国内随着新能源汽车、人口老龄化等因素推进,纳米复合氧化锆需求仍将呈现中高速增长,且产品结构有望呈现中高端化。

供给端考虑国内产品逐步打破海外垄断,国产替代趋势仍将持续推进,企业供给有望增加。从成本端考虑,氯氧化锆和氧化钇在纳米复合氧化锆中的成本占比分别为40%和8%。考虑我国锆资源较紧缺而稀土资源丰富,随着国内市场继续扩大,我们认为锆资源的紧缺或将成为未来制约行业规模增长的因素。

参照国瓷材料应用领域与利润率,预计公司产品净利率有望达到较高水平。国瓷材料是国内纳米复合氧化锆重要的标杆企业,最先掌握水热法生产纳米复合氧化锆,率先打破欧美日企业的技术垄断。其产品主要应用在医药领域的人造牙齿骨骼和催化材料,其中人造牙齿骨骼是典型的高端应用领域,因其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目前已经成为齿科修复领域的主流材料。-年,国瓷材料销量分别为、、、吨,单价分别为31.1、29.6、28.0、37.6万元/吨,吨净利分别为14.1、9.6、11.9、14.2万元,净利率稳定在35%以上的水平。公司纳米复合氧化锆同样面向高端应用,预计净利率有望接近国瓷材料的水平。

水热法是主流制备方法,但设备技术方面存在一定壁垒。目前纳米复合氧化锆有水热法、沉淀法、醇盐水解法、低温气相水热法四种制备方法。其中水热法产品质量最高,且适合规模生产,是目前市场主流的制备方法。但其设备复杂、能耗大、反应难,因此我们认为目前纳米复合氧化锆在设备技术方面仍有一定壁垒。

稳定锆将成为公司锆系产品业绩增长点,业绩贡献力度将逐步提升。公司的稳定锆是公司锆系产品序列中的新产品。随着传统氧化锆和硅酸锆产品线产销趋于稳定,未来稳定锆将成为锆系板块重要的业绩增长点。目前公司掌握了水热法的制备方法,但相关产能建设以及销售规模不大,预计后续相关产能落地后将有较大的利润弹性。

立足硅微粉,进取石英砂

球形硅微粉应用于电子和半导体封装高端填充料,具有一定认证壁垒。球形硅微粉指颗粒个体呈球形,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的石英粉体材料。具有表面光滑、化学性能稳定等性能。相比于角型粉,其比表面积大填充密实度更高,是硅微粉中的高端材料。而其化学性能稳定可作为高端填充料应用于电子和半导体封装等领域。球型粉一般用角型粉加工制备得到。由于下游对填充料的超细颗粒度等指标有较高要求,一般经过厂商认证后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因此具有一定壁垒。

物理方法是主流制备法,联瑞新材率先打破海外垄断。目前球形硅微粉制备方法主要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化学法产品颗粒团聚严重应用较少,主流方法均为物理制备,其中高温熔融法、等离体加热法、火焰成球法是主要方法。我国龙头联瑞新材经过多年研发率先打破国外企业垄断实现火焰成球法制备球形硅微粉,但目前全球主要产品供应仍由日本企业把控。

全球行业集中度高,国内需求依然高度海外进口。据中国产业信息网,-年全球球形硅微粉销量从7.1万吨增至14.9万吨,CAGR9.7%;预计年全球销量19万吨。国内作为电子半导体封装集聚地,需求量全球最大,据估算年销量达10万吨。但日本龙森、电化株式会社、新日铁三家公司垄断全球70%市场份额。联瑞新材作为国内龙头,市占率不到10%。我们认为国内5G加速推广下,基站建设需求大幅提升,PCB产量将保持中高速增长,球形硅微粉需求依然保持旺盛。具备条件的国内企业的产能增长将有效缓解国内供不应求高度依赖海外的现状。

参照联瑞新材吨利润,预计公司球形硅微粉利润有较大增长空间。联瑞新材是国内硅微粉龙头,专注硅微粉系列产品研发销售。伴随着下游需求持续放量,联瑞新材近年来也保持产能持续扩张。球型硅微粉销量从年的.6吨增长至年的.2吨,CAGR达63.4%。吨净利从年的.1元/吨提升至元/吨,量利齐升,成为其重要的利润增长点。联瑞新材吨利润的快速增长意味着公司球形硅微粉业务利润同样有较大增长空间。

公司稳居国内前三,产能持续扩张业绩贡献有望明显增长。公司年已布局球形硅微粉,目前规模仅次于联瑞新材、浙江华飞,稳居国内前三。年公司开发第二代全氧焰高位熔融球化技术实现质量提升成本下降,年初完成扩产,球形粉体材料4条产线产能合计吨,其中球形硅微粉产能吨,球形氧化铝产能吨。未来公司仍将进一步扩产,预计年总产线达12条,总产能超过2万吨,充分享受下游需求放量的红利,成为公司利润的重要来源。

高纯石英砂是二氧化硅含量99.9%以上的石英砂,在光伏半导体光通讯等领域均有应用。石英砂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材料,高纯石英砂指的是二氧化硅含量高于99.9%(3N)的石英砂,以二氧化硅含量99.9%、99.99%、99.%区分低端、中端和高端产品。高纯石英砂主要制备原料是石英矿、天然水晶、四氯化硅,高纯石英砂通过制备石英坩埚、石英套管等中间产品,可应用于光伏、电光源、光通讯、半导体等产业中,是一种重要的新材料。

高纯石英砂制备高度依赖矿产资源,美国龙头尤尼明矿山优势明显垄断全球高端供应。高纯石英砂分为石英矿物深度提纯、天然水晶加工,含硅化合物合成三种方法。目前石英矿物提纯是主流的制备方法,对矿产资源要求极高。美国的尤尼明公司坐拥全球唯一的花岗伟精岩矿SprucePine,垄断全球高端高纯石英砂的供应,成为绝对龙头。国内合适的石英矿资源并不多,高纯石英砂仍依赖海外进口。凯盛科技采用含硅化合物分两步合成高纯石英砂,是一种可行的替代制备方法。

年全国石英砂消费量30.2万吨,进口依存度47.7%。据华经情报网,年全球高纯石英砂产能万吨,销量.4万吨,增速分别为1.3%和4.7%。参考连城数控招股书,1GW硅料产能需台单晶硅生长炉,年国内硅料产能.7GW,对应生长炉保有量70台。参考石英股份招股书,单台生长炉年消耗高纯石英砂3吨,则年光伏领域消费高纯石英砂5.2万吨,占消费量17.2%。以此估算年国内高纯石英砂销量30.2万吨,占全球15.3%。年中国高纯石英砂进出口量分别为14.5和0.1万吨,估计全国产量15.8万吨,进口依存度47.7%。

参照石英股份经营数据,预计公司高纯石英砂吨盈利水平将相对稳定。石英股份与美国的尤尼明,挪威的TQC并列为全球三大龙头。年石英股份高纯石英砂对外销量达万吨,相比年销量吨,5年销量CAGR达53.5%。年石英股份高纯石英砂产量1.29万吨,占国内市场份额8.2%。年以来石英股份高纯石英砂单价稳定在1.6-2万元/吨的区间内,吨净利稳定在-元/吨的区间内。

公司合成二氧化硅将有效补充国内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前景广阔。公司通过含硅化合物通过制备硅溶胶再提取的两步法制备二氧化硅,是制备二氧化硅的重要手段。我们认为随着国内光伏、半导体等领域高速发展,国内高纯石英砂高度依赖海外现状不会改变。公司通过合成二氧化硅将有效补充国内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一旦投产并通过客户验证前景非常广阔。预计年开始会逐步为公司贡献业绩。

切入MLCC与手机面板赛道

钛酸钡陶瓷是电子工业元件基础原材料。钛酸钡具有介电常数大、介质损耗低等特点,作为工业基础原材料被广泛地应用于MLCC、PTCR等电子元件的制造。纳米钛酸钡相较于普通钛酸钡颗粒细、纯度高、粒径均匀。近年来电子元器件正向微型化、高精度化的方向发展,MLCC介质层厚度在不断减小且介质层数量不断增加对应纳米钛酸钡粉体需求有望提升。

MLCC市场规模快速扩张,纳米钛酸钡粉体市场向好。MLCC市场应用广泛布局在汽车电子、智能手机等领域;随着近年5G、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快速发展,MLCC需求量急剧上升,一台5G智能手机、一台新能源汽车MLCC使用量分别在一千颗和两万颗级别。据华经产业网预计,年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亿元。而陶瓷材料在低容和高容MLCC成本占比分别为20-25%和35-45%,纳米钛酸钡粉体作为陶瓷材料的重要原材料,市场前景向好。

国产替代存预期,产能释放有望增加需求。MLCC制造领域,日本厂商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企业市占率达56%,中国大陆厂商占有率仅为6%。年MLCC进出口量分别为3.08、1.63万亿颗,进口依赖度高,国产替代空间巨大。国内MLCC头部企业为风华高科和三环集团,在产品工艺和产能上均和海外头部企业有较大差距,产品以中低端居多。目前国内MLCC均有大规模扩产计划,公司作为国内MLCC上游基础原材料生产商,产能利用率有望随国内市场上行而继续提高。

公司掌握水热合成法制备工艺,成为行业参与者。钛酸钡的常见生产工艺有固相合成法、草酸盐共沉淀法、醇盐水解法以及水热合成法4种。水热合成法为制备高端纳米钛酸钡的首选合成法。

子公司安徽中创是国内第二家掌握水热法制备纳米钛酸钡技术的企业,于年开始建设纳米钛酸钡产线,年8月产线建成投产,目前产能为吨/年。

稀土抛光粉是一种优质的研磨材料,应用场景广泛。稀土抛光粉以氧化铈为主体成分,与Fe2O3、Al2O3等研磨材料相比,具有粒度细、抛光效率高等优点,其抛光能力与氧化铈的含量、自身物理化学性质相关。低铈抛光粉(氧化铈40-70%)广泛应用于阴极射线管、光学眼镜和平板玻璃的抛光,中铈抛光粉(氧化铈80-90%)主要应用于光学玻璃的光掩模和液晶显示屏的抛光,高铈抛光粉(氧化铈99%)主要应用于精密光学仪器、半导体元件等高精密、高性能元件。

手机盖板为行业主要下游,公司产销量情况向好。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年稀土抛光粉销量超3万吨,其中手机盖板消耗2.5万吨/年,占比82.5%。受益5G手机市场的增长,手机玻璃盖板和手机背板抛光粉用量增加,稀土抛光粉行业规模有望继续增长。

产品研发实现多元发展,产能扩张加强盈利能力。公司产品主要面向TFT-LCD液晶玻璃面板减薄和手机盖板抛光。目前一期产能为吨/年,后续公司拟投建吨TFT-LCD玻璃基板用抛光粉,投产后产能将达吨/年。参考北方稀土公告,稀土抛光粉均价在0元/吨以上,毛利率在20%左右,项目全部投产后有望实现年营业收入/毛利润增长万/万元。(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UTG业务放量在即,显示业务稳步扩产

折叠手机即将放量,UTG先发优势明显

直板手机短板凸显,折叠手机热度升温。随着直板手机屏幕从年的3.5寸逐渐增大到现在的6.7寸左右,其短板越发明显。根据艾瑞咨询调研,在直板手机六大类痛点中,直板手机的外观和携带不便仅次于电池续航。相较之下,年开始,华为、三星、小米和vivo等主流手机厂商开始相继发布各自的折叠手机,折叠手机快速进入大众视野,市场开始升温。

折叠屏手机降价序幕开启,市场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随着各大品牌折叠屏手机陆续发布,折叠屏手机呈现价格下降,加速普及的趋势。据智东西,Q4以来折叠屏手机平均售价从1.99万元下降至0.77万元,降价幅度达61.3%。年12月份,OPPO发布折叠屏手机OPPOFindn,其基础版售价为元,仅稍高于高端直板手机。伴随着降价,折叠屏手机销售出现放量。OPPOFindn发布后年12月至年1月份销量达到3.8万部,远高于同行其他品牌。

折叠屏手机出货量有望快速增长,渗透率明显提升。据Counterpoint数据,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自年达到峰值后就呈现下降趋势,-年出货量增速为负,年有所恢复。根据DSCC预测和统计,全球折叠屏出货量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从年的不足万部,有望增长至年的万部,年的万部;-年CAGR达.6%,-年CAGR达62%;渗透率将从年的0.7‰增长至年的1.3%再到年的5.5-6.0%。

可折叠面板快速增长,折叠屏手机市场空间广阔。不仅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同样迎来可折叠化趋势。据DSCC测算,年可折叠OLED面板发货量将增加到万块,-年CAGR达.1%,年将进一步达到万块,-年CAGR.8%。折叠屏手机作为可折叠面板最主要的消费领域,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目前CPI和UTG是折叠盖板的主要材料,UTG无折痕优势更加明显。CPI作为一种聚合物质,其优点是材质比较软,不易产生破裂,缺点是光学性能弱、防刮能力不足,抗疲劳和耐蠕变性能较差。防刮能力弱导致需要进行溅射镀膜做硬涂层。抗疲劳和耐蠕变性能差则导致其有较严重的折痕问题。UTG是一种无机材料,相比CPI优点体现在接近于零的疲劳和蠕变,基本无折痕。缺点是抗冲击性不足易碎裂,但随着其加工工艺提升,其弯折性能有逐步提升空间。

UTG折叠材料性能优势更明显,产品替代进行中。CPI材料面世更早,曾是折叠屏前盖板主流材料。年三星GalaxyZFlip选择UTG的折叠屏并且热销之后,各品牌开始更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19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