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彝录第十七章通灵瓷锆英石

锆英石秘色瓷与汝窑的通灵工艺材料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古代帝王祭祀,表面上看,是祷祝神灵先祖,祈求佑护。其深层的含义,则是向天下宣示其当下皇权的正统。

瓷器,自被皇家御用的那一刻开始,即是皇权礼制的道具。用于人神沟通的法器、供器,被人为蒙上一层神秘的外衣,它们的烧造工艺也变的讳莫如深起来。

皇家的瓷质法器、供器大都是在皇家主导下专门设计烧造的。其中的佼佼者,有晚唐的秘色瓷与北宋末年的汝窑。文献中常见宋人称汝窑为秘色的记载,从制作上,我们也很容易找到汝窑工艺,尤其是通灵工艺独承于秘色的证据。

皇家主导烧造和御用的,具有通灵含义瓷器,主要指皇家祭祀用器与皇家信奉的佛道法器。通灵瓷的烧制大都出于官窑,皇家自置的官窑或皇家派人严格管理的,贡窑性质的民窑。

唐代的秘色瓷和宋代的部分祭祀用途汝窑,都属于皇家赋予通灵属性的瓷器,是唐皇室监烧的事佛法器与宋皇室监烧礼器中的祭祀器。

秘色瓷与汝窑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通灵瓷器代表作品,由于其地位神圣,其名气远远领先于其他窑器。遗憾的是,今天大多数的人只是从帝王美学的角度赞美它们,极少有人从皇家神学的角度认真地审视过它们。

极度迷信鬼神是古人有别于今人的,深入骨髓的一种天性。舍弃这个维度去看古人的行为,和还原历史,结论往往都会偏离真实。

瓷器的出现晚于青铜器与玉器,青铜器之形与玉器之质的通灵属性都在瓷器身上得到传承。礼制瓷器的形制承继了青铜器之形,礼制瓷器的胎骨融入了玉器之质。

和青铜器虚幻的形影被瓷器模仿不一样,玉的通灵性是通过真实的粉身碎骨融入瓷器胎骨而实现的。

礼神瓷器的青铜器之形很容易被人们直观地感受到,但包括玉石等熔入胎釉的诸多佛宝物料则只能存于古代参与制作设计者的心中和今人的理化实验分析中。

古人向秘色瓷与汝窑里掺加了它们认为的有通灵能力玛瑙或玉石,并非是为了取悦帝王的感官喜好,而是为了排解帝王内心对鬼神及未知命运的恐惧。

在古代,玉石分类没有现在这么准确,古代的玉石名称和今天的玉石名称并不一一对应。比如,古代文献中所指的玛瑙和今天矿物学界定的玛瑙之间,差别就不是一星半点。

根据个别古瓷,主要是秘色瓷和汝窑,仪检显示出的,以锆元素为主,非典型性微量元素组合的数据,我们推测,是唐宋时期的窑工把天然锆英石当作玛瑙或其他所谓佛宝通灵物质掺加进了瓷器的胎骨之中。

唐宋时期,官窑烧制的,事佛法器与礼神祭祀器用途的秘色瓷和汝窑胎样中,锆、钴、铪、釉等元素含量较高的特征显示,可能是古人向上述瓷器中掺加了锆英石。

人们根据南宋文献的一句“汝窑……玛瑙为釉”文辞,执着地在汝州出土的青窑器标本里寻找今天科学定义的玛瑙,可能是陷入想当然了。向秘色瓷或汝窑掺加通灵宝物,是通灵用瓷独特的制作工艺,非事佛礼神用途的,一般人间凡事用途的越州窑器和汝州窑器,没有理由存在通灵用瓷制作工艺。

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从秘色瓷中检测到的实验数据显示,秘色瓷胎样中锆、钴、铪、铀等元素含量较高。而同时在对其他越窑青瓷标本,包括后司岙窑址标本,进行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检测比对中。发现除秘色瓷以外,其余越窑青瓷标本中,这些元素的含量则不是主要成分。

近些年,一些实验机构,在建立古瓷数据库的过程中,也曾经在清宫旧藏的个别传世汝窑里检测出比例异常的锆元素,由于是一个个的孤立事件,及传世品并无标本意义,所以鲜见学术报告,只是在专业圈内耳闻。不过,在多次对包括清凉寺在内的汝州各大窑址出土的所谓汝窑青瓷标本微量元素检测中,各实验室团队(包括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课题组同样也没有检测到一例标本的锆元素异常,自然也没有检测到玛瑙。

掺加进了瓷器的天然锆英石种类或许是红锆石,至于这些红锆石是取自岩矿还是砂矿,及具体的矿源地,还无从得知。天然的红锆石,自古至今都有人把它们称作紫玛瑙,有些绿玉髓,古人难免会把它们误当成为绿玛瑙。矿物知识告诉我们,天然的,色度颗粒大小可实用的绿玛瑙几乎不存在,古人提及的绿玛瑙,只能是绿玉髓或是其他绿色玉石。

古人到底为什么选择了红锆石掺入瓷器,不好妄加猜测,但我们必须给如下事实找到一个解释:那就是到目前为止,为什么只有地宫瓷秘色和清宫旧藏个别标为汝窑的瓷器里显示出古人掺加锆英石的事实。

提示一下,红锆石在摄氏度会趋向无色。

真正矿物学意义上的玛瑙是隐晶质的二氧化硅,和瓷石材料没有什么区别,把玛瑙作为釉药材料掺入瓷器,尤其是胎泥中,根本达不到改良瓷器质量的效果,也烧制不出神秘,具有心理慑伏效果的质感或色感的瓷器。

古人在烧制瓷器时加入玛瑙并非是现代各种教科书里说的,为了改善瓷器的烧制质量。古人在烧制瓷器时加入玛瑙或其他玉石的最初目的是把“佛宝”熔入瓷器,意图在于,让某些瓷器亦具有神秘的通灵能力,希望通过这些瓷器实现人神相通,并借助瓷器的“制精色异”驱邪避凶。

或许是窑工历经无数次的烧制实验,试用红锆石,取得了某些成果,逐使红锆石以玛瑙之名入瓷成了古代皇室烧制通灵瓷时一直沿用的材料和相配套的制作工艺。由此,还出现了“玛瑙为釉”,这个迄今为止一直被人津津乐道的传说。

唐宋时期的通灵瓷不仅以继承传统青铜器器型和掺加通灵宝物来赋予瓷器以通灵意义,还曾以窑变的工艺做一些法器。比如北宋宫苑道士法师做法手执的玄色甘露碗,就曾在碗底设计窑变了一只眼睛,估计是依此暗示其碗有开天目的神通。从下面图片我们不仅能看到眼球、瞳仁和弧形的眼睑、双眼皮,我们还可以看到极矮的圈足和整个碗浑然成了一个半球形,由于圈足超乎寻常的小,并和碗壁呈现一致的弧形,这只碗不能搁置桌面,只能手捧。

由于这种窑变眼睛的通灵瓷只有在釉中Fe2O3含量高达12.9%的黑釉瓷器上才能实现,这也许提示我们:天目瓷的传说可能不是源于一座山,而是源于一只眼睛。

有学者怀疑,晚唐和北宋佛道中人一直在参与皇室的通灵瓷烧造。

后司岙“佰僧”款匣钵及后司岙66号窑址“罗湖师秘色椀”款的匣钵出土,曾引起我们对唐代僧人参与烧瓷的无限遐想。随着后司岙附近的唐大中元年()建的普济寺更详细的考古发掘,或许不久,唐代僧人参与秘色瓷烧制的秘密就会大白天下。

秘色瓷绝不是越窑器挑出来的精品,从“罗湖师秘色椀”款的匣钵就可以判断,当待烧的器物放置入匣钵之前,无论烧造的结果如何,它已经定为秘色瓷了。

唐代的通灵瓷,后世熟知的主要是秘色瓷,最早起源于密宗(秘密乘)的佛事法器,密宗是晚唐时期盛行的宗教。秘,在此读作bi,而不是读作mi,秘色瓷中秘字是指神,古体为示部旁,写作“祕”,金文与篆书一直写做祕,楷书的书写演化逐渐把“示”部旁变成“禾”部旁。

秘色瓷是否与密宗有关,充满了争论,否定的居多,不过,好像谁也没有说服谁。其实,地宫现场的秘色瓷包装纸上的仕女图多少回答了这个问题。奇怪的是,所有的学者都把它当作就地取来的废画纸,作用嘛,“为了减少瓷器间的摩擦磕碰”。画有很多仕女的包装纸是解开秘色的关键之一。不知为什么人们都把秘色瓷的裹贴纸仅仅当作填充物。

明代密宗(和唐代同是西密)盛行时期礼佛香炉也有仕女图案。

宋代通灵瓷的皇室作品,主要来源于北宋末年及南宋皇室陶瓷祭祀器替代青铜器的需求,主要用于皇室的太庙供奉。初始于宋徽宗大观年间的京师自置官窑,先期,以汝州窑工为主创烧汝州新窑器。

这种汝州新窑器正是史称的汝窑,原汝州民窑窑器,包括贡窑,史书皆称为青窑器。越地秘色瓷的技术队伍(北宋秘色技术保留最好的是龙泉窑),应该是后期参与者与合作者。

徽宗在自置官窑烧制礼制窑器时不可能只“和雇”汝州窑工,鉴于秘色瓷的盛名,及烧制事神瓷器的独特工艺,宋徽宗不可能让秘色缺席北宋官窑盛宴。当时掌握古秘色烧制秘密的龙泉窑工肯定也被高酬“和雇”到北宋官窑烧制礼器。这也可能是龙泉窑在南宋初建时期不明原因迅猛崛起的原因。

在后世长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无论是秘色瓷还是汝窑身上,原始的,皇室的事神、通灵属性都逐渐一点一点地消失。最后,秘色瓷和汝窑完全脱下神祇的外衣,只剩下世俗的,精美瓷器的肉身,“帝王的玩享之物”,是它们身上仅仅留下的一个令现代人仰视的标签。

其实,北宋官窑存续前后,“秘色”的幽灵一直在这一段历史文籍中出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即有“周纲尝知粱县,烧造假秘色瓷器以事蔡攸”的记载。有学者推测,张公巷窑址即是周纲烧制假秘色瓷器的地址。

金代学者赵秉文在汝州任职时曾写诗:《汝窑酒樽》“秘色创尊形……”诗中直称汝窑为秘色。

南宋初期文献中有熊彦诗的《应诏上皇帝陈厉害书》:“臣尚有得于耳目之间者:永嘉养兵置局,织造锦袍;余姚呼集陶工,坯冶秘色;钱塘村落,辇致花窠。方陛下衣裳在笥,敝挎不假,则锦袍何用?日昃不食,土铡致膳,则秘色何求?”熊彦诗只是一个知县,不解高宗烧制祭祀用瓷的圣意,自作聪明上书,倒给后人留下了一则南宋人把皇室烧制祭祀器称作秘色的例子。《中兴礼书》也讲到绍兴元年高宗烧祭器这个事情。

大家不要试图以锆元素含量去鉴别秘色瓷和汝窑,现在没有证据显示古代秘色与汝窑中都有锆英石的工艺存在,古人改善瓷器用的是天然锆英石,加入的是瓷器胎体中,今人亦有造假汝窑者用提纯氧化锆,加入釉中改良观感。仪器检测各种微量元素组合,要特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14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