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鲁中网记者李庆宇见习记者徐梦迪通讯员李军军
作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近年来,淄博市淄川区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开展了以“百名专家淄川行”“百家企业院校行”“百名博士企业行”为主要内容的“三百三行”系列活动,即每年从全国百余家高校院所邀请专家汇聚淄川,组织企业拜访高校院所,选聘高校院所优秀博士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
通过打通高校与企业流动壁垒,创新建立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开辟了推动老工业区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得益于此,淄川在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中四次获得优秀等次,受到国务院表彰激励。
把脉问诊解难题——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淄川区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理念,积极探索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分类梳理汇总企业科技需求和技术难题,依托人才交流活动,聘请专家“长期坐诊”,组织学习“外出求诊”,举办讲座“现场问诊”,推动鲁泰、凯盛、重山、鲁维等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科技攻关“揭榜挂帅”,有效破除了束缚企业发展的理念观念障碍和生产技术难题。
依托人才支撑,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快速赋能实体经济,实现了传统产业与现代技术的有效嫁接,传统产业“摇身一变”成为智慧企业。鲁泰智慧工厂、东华“阿里云”智能生产、海尔建陶COSMOPlat示范线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齐鲁云商大宗物资电商平台实现了从传统矿业开采向现代电商营销的华丽转身。
精准对接结硕果——驱动战新产业倍增跨越
淄川区坚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突出“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加强与高校院所战略合作,努力引进培育高新项目,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通过“三百三行”活动,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扶持了一批掌握行业“专精特新”技术的“小巨人”企业,催生了一批产业发展的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区域产业发展层次得到极大提升。
防静电陶瓷、功能氟碳材料、硼同位素、高品质氮化硅、聚醚酮酮等10余项“卡脖子”技术实现突破,谷胱甘肽、色织布面料、维生素C、香菇菌棒、氧化锆、氯化亚砜等8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金城医药、广通化工、功力机器等37家(次)企业先后获批省级以上瞪羚企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专精特新企业……
“十三五”期间,全区“四强”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3%;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2家,是年的3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5.4%,提高了21个百分点。
产学融合建平台——推动人才智力加速集聚
淄川区针对企业成长、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以及创新创业的不同类型,搭建各类平台载体,为企业技术攻关、人才创新创业、校所技术积累提供肥沃“土壤”和舒适“场景”。
企业层面,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程研发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余家,一批龙头企业在北上广等地建立了纺织、医药、陶瓷等行业产学研基地,利用“离岸”研发中心就近吸引高端人才,“反哺”本地企业发展。
产业层面,先后建立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中心和文创人才、青年人才、陶瓷产业人才三个创业基地,集聚各类人才余人;建成10家创新发展研究院,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智库、人才培育的基地、战新产业的孵化器。
政府层面,依托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进行“育苗”,建设高创中心、功力创新谷、公共技术服务中心进行“孵化”,打造中铝工业园、国防动力电源产业园、建陶创新园等专业园区进行“加速”,促进了一批创新企业茁壮成长。
完善政策优生态——夯实创新创业支撑保障
淄川区把尊重创新、包容创新、保护创新作为生态烙印,在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企业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超常规支持,长期扶持引导企业和人才在市场竞争大潮中搏击风浪、勇立潮头。
政策上优先支持,实施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45条、“企业复工复产十二条”“支持企业上市六条”等系列措施,从金融支持、土地利用、减负增效、双招双引等各方面,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激励保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做好“店小二”式服务,营造适宜企业成长发展的“小气候”。
服务上贴心保障,实行“区领导一对一挂包联系”“业务部门一对一跟踪服务”“高层次人才一对一配备保健医生”,定期开展走访慰问、帮助解决工作生活难题,着力打造贴心、便捷、高效的一流人才生态。
通过“三百三行”活动,持续激发了企业创新发展的强烈愿望,依靠产学研实现转型已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尊重科技、尊重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淄川大地蔚然成风,创新驱动、科技引领成为全区各界的普遍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