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是让很多人闻之色变的字眼。市场上流传着不少关于宝石有辐射的传言,让很多人对宝石望而却步。宝石真的会有辐射吗?
在常见的天然宝石中,只有天然锆石可能含有放射性元素,其他所有天然宝石都不含放射性元素,不可能会有辐射。
你也许会疑惑,锆石不都是人造的吗,怎么还有天然的呢?其实这是流传相当广泛的一个误区。通常市场上说的“错石”的确是人造的,学名应该叫做“合成立方氧化锆”,成分和结构都不
同,它根本不能够被称为错石。二者价格差异也相当,天然的达几十至上百美元克拉:而C2作为一种技术成熟、可以大量生产的人工合成宝石,价格非常低。
那么,天然锆石就很危险吗?其实也不是。用作宝石的天然锆石,其放射性元素的含量极低,所产生的辐射远远小于许多现代的电子产品,如手机和电脑屏幕等,所以完全没有必要担心。相比之下,倒是那些经过辐照处理的宝石更让人担心。
辐射处理是采用高能粒子轰击宝石材料,使其结构产生缺陷从而改善或改变宝石顱色的一种方法。钻石、蓝宝石、绿柱石、碧玺、托帕石、水晶等宝石都可以通过辐照处理改善或改变颜色。这种改色效果有时候很稳定,有时候不稳定,有时还会有比较强的残留放射性。
不过正如我前面谈到的,珠宝商也是人,他们自己也怕辐射,不会为了赚钱不要命的,所以你并没有必要对这些宝石心存恐俱,绝大部分情况下,辐照处理后的宝石是安全的。比如水平经过辐照处理可以变成烟晶,这种改色对于水晶来说属于优化,是不需要说明的,也是绝对安全的。我们在市场上见到的非常漂亮的蓝色托帕石,可以说百分之百是辐照改色的产物。但除了水晶以外,对其他任何宝石进行辐照都属于处理,必须明确告知消费者。
辐射处理跟热处理一样,几平找不到任何证据来证明,因此按照国家标准的规定,对于这些法确定是否经过某种处理的宝石,定名的时候名称可以不做说明,但应当在备注里面注明“可能经过辐照处理”或“未能确定是否经过辐照处理”。不过,鉴定证书上只要出现“辐照”这两个字,还是会让很多消费者感到不安,因此一些检测站在鉴定证书的备注一栏会有类似“颜色成因未作分析”这样的更为含蓄的描述。
最近几年,我发现很多检测站,包括很权威的检测站,甚至连备注的这行字也省去了。本来在新的国家标准发布之前我一直在揣测,这也许是个信号,托帕石的辐照处理可能会由原来的“处理”变为“优化”,因为实在是太普遍了,不由得你不认可。但是有点出乎意料的是,在年9月最新发布的国家标准里面,托帕石的辐照处理仍然被定性为“处理”。
免责声明:作者只是珠宝研究爱好者,所以资料来源书籍摘录,如有侵权请第一时间告知,我马上下架。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