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哪家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5月10日,中国智造品牌论坛暨中央企业高端装备制造创新成就展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翁杰明出席论坛并讲话。
翁杰明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铁装备时作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指示,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中央企业创新发展、推动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根本遵循。国资委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出台系列文件、强化考核激励,搭建“中国品牌论坛”“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等平台,指导推动中央企业以创新发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以提质增效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以品牌建设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央企业不断增强创新创造意识,努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标志性重大成果,推出了一大批“大国重器”,彰显了“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的思想伟力。
翁杰明强调,中央企业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牢抓住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在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中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要专注主业实业,推动集约发展、提升发展质量、实现产业协同,做强优势产业集群;要发展智能制造,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促进产业优化结构调整;要提升创新能力,努力打造智能制造攻关重地、原创技术重要策源地、科技人才高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把握发展机遇,夯实一流管理基础、建设一流人才队伍、打造一流企业品牌,培育世界一流企业。
中国电科、中国一重、国机集团、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建材、中国中铁、中交集团等中央企业负责同志分享了本企业践行“三个转变”、推动智能制造、打造中国品牌的举措和成就,科技部、工信部、中央网信办、国资委有关厅局负责人参加论坛。22家中央企业在成就展中展示了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的最新成果。
延伸阅读中央企业践行“三个转变”要求
打造中国智造高质量发展新示范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铁装备时指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柳工集团时强调,高质量发展,创新很重要,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要坚定不移、再接再厉、更上层楼。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牢记总书记嘱托,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健全创新机制,打造了一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示范项目,为中国制造实现“三个转变”贡献了积极力量。加大研发投入发力智能制造
只有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才能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而提到创新,央企的作用不容忽视。年,科技部会同国资委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加强科技发展规划和创新政策引领,支持创新要素向中央企业集聚,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近年来,在国资委的倡导和推动下,央企不断增加研发投入,“十三五”时期累计投入3.4万亿,占全国的1/4。值得注意的是,在年经营艰难的情况下,央企的研发投入仍然保持了11.3%的增速。目前央企的国内外研发机构数量达到个,国家重点实验室91个。
通过打造高水平科技平台,央企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中铁装备的盾构机享誉海外,在这背后,是中铁装备高度重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搭建了设计研究总院、地下空间设计研究院、智能工程研究院三位一体的科技工作体系。近年来,中铁装备紧紧依托国家“”计划“”计划项目,推动基础理论和前沿理论研究。
中国中铁在中央企业高端装备制造创新成就展上展出为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量身打造的世界最先进的大直径敞开式隧道硬岩掘进机——“彩云号”TBM的仿真模型,该设备改写我国铁路长大隧道项目的机械化施工长期受制于人的历史。
年,中船工业和中船重工联合重组,成立中国船舶。中国船舶成立后,优化科研生产体系和能力布局,整合原两大造船集团科研与生产、总装与配套等方面资源,实现了军民品设计、制造、配套、管理一体化,初步构建了基础科研+技术攻关+实验验证+总装职责+关键配套+服务保障的产业体系。
中国船舶展出翼型风帆助推超大型原油船,是全球首艘安装风帆装置的30.8万吨超大型原油船。
当前,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产业变革浪潮风起云涌。“十三五”时期,央企顺应趋势,主动求变,积极探索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新路径。
数字化让钢铁这样的重工业变得更加灵活和敏捷。中国宝武坚持智慧制造和智慧服务双轮驱动,构建了以大数据为核心的钢铁工业互联网,建成了硅钢智慧工厂等一批智慧制造的典型案例,其中宝钢股份宝山基地入选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灯塔网络”。
中国宝武展出了马钢交材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载车轮研发方面成果卓著,年开始率先进行45吨轴重车轮前瞻性研发,并成功首发世界最大轴重等级车轮。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认识到,数字化转型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途径,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中国通用技术集团立足产业基础,重点推进高端数控机床业务数字化建设,孵化新业态,培育发展新动能,应用数字化技术打造全新的客户开发和服务能力、组织能力、技术能力,全面提升了经营管理效率和水平。
通用技术集团制造的H80C螺旋锥齿轮铣齿机。
中国航发聚焦航空发动机研制主流程,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速构建全域数字化赋能环境,推动形成“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航空发动机产业生态体系。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向巧表示,智能制造实践千企千面,但技术储备管理模式和数字化技术缺一不可,必须要坚定企业发展战略,对标“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统一谋划、架构引领、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航发哈尔滨东安发动机有限公司展出与法国赛峰直升机发动机公司以50:50对等合作模式研发的先进民用涡轴发动机——涡轴-16发动机。
目前,已有一批央企的智能化产品问世或投入使用,充分展示了央企的创新能力和智能化水平。
比如,用于港口的智能化装卸系统。中交集团所属振华重工研制的智能化集装箱成套装卸系统,主要包括智能化岸桥系统、智能化水平运输系统、智能化堆场系统、设备调控系统、作业计划系统、远程监控系统六大子系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中交集团所属振华重工为洋山四期提供自动化装卸设备和智能设备管理系统,让洋山四期成为真正用上“中国芯”的全自动化码头。
再如,适应性更强的智能型的动车组。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研制的时速公里的复兴号京张智能型动车组,被称为中国高铁智能型动车组1.0版。列车适应京张地区高寒、山区、桥隧多等气候环境,并且具有智能化、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等特点,同时还是量身定制的“奥运专列”,充分展现了我国高铁技术的先进性和成熟性,引领高速列车技术发展方向。
乘着数字化转型的东风,中央企业抓住数字技术变革机遇,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打造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蓝海曲线”。
开展协同创新推动机制变革
创新不是央企的单打独斗。《意见》指出,支持中央企业设立或联合组建研究院所、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联盟等各类研发机构和组织,加强跨领域创新合作,打造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
“十三五”时期,在协同创新方面,央企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中交集团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中央企业间合作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合作,与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签署了技术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在多项科研项目研究、重大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应用基础项目研究等方面开展了联合攻关与合作研究。
鞍钢集团始终坚持开放创新与自主创新并重的理念,不断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近年来,鞍钢集团与北京科技大学、中国钢研科技集团、上海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和辽宁科技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鞍钢-东大先进材料研究院和攀钢-北科大钒钛研究院,围绕关键领域以项目为载体开展中长期合作,并与高校院所及下游客户组建25个联合实验室。
年,鞍钢集团还组织成立了“鞍钢集团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和“鞍钢集团战略客户咨询委员会”,截至年底,已与近30位专家开展了科技规划咨询、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集团级科研项目评审、技术交流以及项目合作等活动。
年以来,央企在开展“三个转变”过程中,适逢新一轮国企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央企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突破瓶颈障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创新要素活力。
中国宝武加强体制机制创新,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先后推出大项目经理制、“金苹果”和超额利润分享等多样化激励机制。为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中国宝武对科技型企业岗位分红、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项目跟投等激励方式开展了探索,努力实现中长期激励机制的体系化、系统化。
中国宝武宝钢股份湛江钢铁
攀钢-北科大钒钛研究院本着“连续投入、专注研究、成果共享、效益分享”原则,努力做到“四个到位”,即以钒钛研究院成立为标志的组织到位;以组建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钒钛研究院联合管理团队及联合研发团队为标志的人员到位;以成果分享与激励为标志的机制到位;以启动实施具体科研项目为标志的项目到位。攀钢与北科大通过精准、务实、高效合作,共同打造了我国钒钛钢铁领域的科研高地,以及综合型高智力科技人才集聚、交流与培养的示范基地。
鞍钢集团攀钢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品牌影响
通过科技创新,央企推动中国制造业打破国外垄断,由跟跑到并跑,实现了由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
核工业领域,“十三五”时期,中核集团的“龙腾”科技创新计划圆满收官,实现了科研与工程的有机结合,对产业升级发挥了引领和支撑作用。中核集团取得了以示范快堆、“华龙一号”、玲龙一号、CF3燃料元件、环形燃料元件、MOX燃料和N36锆合金、第三代先进采铀技术、MeV质子回旋加速器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成果,实现了科研与工程的有机结合,推动我国核工业实现从跟踪研仿为主到跟跑、并跑并存的转变。
中核集团展出“华龙一号”的复制模型,华龙一号是自主研发的安全、可靠、经济的第三代先进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走出去”战略的亮丽名片。
海工装备领域,“十三五”期间,中国海油重大技术装备和工具取得系列突破,多个关键领域打破国外垄断,平均降低15%-20%的设备投资和维保费用,为海上油气田开发降本增效夯实基础。中国海油设计建造了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成为我国深水油气田开发的“大国重器”。中国海油还自主研制了一批米水深水下关键设备,钢悬链立管等高端产品和设备等,实现了工程应用并打破了国外垄断,创造产值数亿元。
“深海一号”能源站
建筑材料领域,中国建材不仅成为全球最大水泥制造商,而且在水泥工业技术装备领域已经实现了超越。过去中国买外国人装备,现在外国人买中国的装备,学习中国的低碳节能工艺。中国建材连续入围全球最有价值50大工程和建设品牌、居16位,在全球承接条水泥生产线、市场占有率超过65%、连续13年居全球第一。
中国建材展出了连续弯折60万次不破损的0.03毫米超薄柔性玻璃、国内首支疫苗用中性硼硅药玻瓶、85.6米大型海上风机叶片模型等展品。
信息技术领域,中国电子所属中国长城发挥主体安全、生态丰富、中国架构、央企智造、端系完备五大优势,推出了全新国产高性能芯片、笔记本电脑、多路服务器、新八核桌面终端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形成谱系全、实力强的自主安全产品线,走出了从基础软件到整机、业务系统的全链条创新研发之路。
取得类似突破的领域还有很多。大国重器集中涌现的背后,是中国高端制造业打破技术壁垒,实现自主创新、局部超越的奋斗历程。由此,中国制造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并加快了由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脚步。
中国中车建成了完整、先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动车组谱系化产品体系。复兴号系列动车组在安全性、可靠性、智能化、舒适性、绿色环保等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保持时速公里世界高铁最高运营速度,成为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大国重器”和高端装备制造的国家名片。
中国中车展出的复兴号标准动车组,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一代高速列车。
中交集团所属振华重工港机产品进入全球个国家和地区,连续23年市场份额世界第一,“天鲲号”挖泥船、“振兴号”超大直径盾构机等一批重大装备跟随着中交建设者的步伐,从中国走向世界,打造了肯尼亚蒙内铁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等一系列优质品牌工程,彰显了中国制造风采,让“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装备”成为享誉全球的国家名片。
中交集团展出的“天鲲号”模型。
中铁装备坚持以“人品、产品、企品三品合一”为核心塑造品牌,树立了“产品是人品,质量是道德”的品质观。年,经权威评定,公司品牌价值49.27亿元,为国内隧道掘进机行业的第一品牌价值,也助力“中铁工业”成为中国制造品牌集群中的靓丽名片。(撰稿:《国资报告》原诗萌)
除了一系列“大国重器”仿真模型
在中央企业高端装备制造创新成就展上展出
中央企业还开设了
VR、模拟体验仓等交互式展台
小新送上一则Vlog
带大家云逛展
感受中国智造的实力与魅力
论道“中国智造”铸就之路
在中国智造品牌论坛上,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云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三个转变”重要指示和“中国品牌日”的发源地,中国中铁切实把“三个转变”重要指示转化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生动实践。中国中铁加大研发投入,联合产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在智能高铁、智能高速公路、智慧城市、装备制造等方面加快突破一批前沿技术,加快锻造一批长板技术,推进新技术在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的实践运用,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发明奖项、鲁班奖项。坚持在国际合作中做大中国智造品牌,中铁盾构装备为巴黎地铁项目提供了“中铁方案”,标志着中国盾构进入全球顶级高端市场。
中国电科总经理、党组副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曼青围绕当前国际竞争形势,畅谈了中国电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具体实践。中国电科聚焦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体系布局、系统推进集成电路制造装备技术突破、产品开发、产业升级和生态构建,全力支撑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中国电科正积极构筑自主创新的“核心圈”和产业发展的“朋友圈”,全面增强我国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品牌核心竞争力,携手打造中国智造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中国一重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介绍道,中国一重作为我国重型装备制造行业领军企业,努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以创新引领发展,完成了以CAP示范工程为代表的重点项目研制,掌握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制造技术;完成了吨级浆态床锻焊加氢反应器,屡次刷新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领域的世界之最。近年来,作为传统重型装备制造企业的中国一重,也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瞄准《中国制造》,着力在高强度、轻量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核心制造能力,积极推进产品结构高端化服务化,推进生产制造智能化绿色化。
国机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分享了企业在注重产业技术基础提升、发挥转制院所引领作用、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强化质量品牌工程支撑、重视领军人才团队锻造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工业强基与质量品牌建设提出了建议。
中国中车党委副书记楼齐良分享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路径和实践,认为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要通过产品制造及运营管理数字化、产品及研发数字化、产品服务数字化,重点打造以工业互联网为基础的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推动技术、业务、管理、文化的全面变革。数字化要作为企业“一把手工程”、“班子工程”和“全员工程”,以数字赋能发展,以变革开创新局。
中国建材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介绍道,中国建材坚持创新驱动,发挥自身优势,聚焦无机非金属材料“卡脖子”技术和科技前沿领域加强创新攻关,开发出一系列重要新材料和新装备,比如被称为黑色黄金的碳纤维战略性新材料。中国建材还突破了高性能玻璃纤维、铜铟镓硒薄膜电池等一批新材料“卡脖子”封锁,实现工业化量产,填补了国内空白。年中国建材的新材料业务实现收入亿元、利润百亿元。蓬勃发展的新材料业务成为中国建材转型升级的引擎。
中交集团坚持科技兴企、质量强企、品牌立企,是中国智造的先行者。中交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王海怀介绍道,中交集团研发的大型自航绞吸挖泥船、新一代港机及自动化装卸系统、绿色智能搅拌设备等核心装备及配套件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跻身世界前列。未来中交集团将主动拥抱制造业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在智能港口、智慧公路、智能停车、智能疏浚装备、智能筑路设备等领域加快转型升级,努力成为数字中国的践行者。积极开展基建领域技术装备原创性研究,着力加快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国产化、智能化进程,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实现更多“卡脖子”技术的突破,努力成为创新创造的策划者。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向巧深入浅出的介绍了航空发动机的特点与难点,从国外航空发动机智能制造具体实践入手分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赋能作用,分享了中国航发推进智能制造的总体思路和典型案例。中国航发聚焦航空发动机研制主流程,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正在加速构建全域数字化赋能环境,推动形成“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航空发动机产业生态体系,向巧院士表示,智能制造实践千企千面,但技术储备管理模式和数字化技术缺一不可,必须要坚定企业发展战略,对标“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统一谋划、架构引领、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谈到,主场全球化战略使内需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的战略工具、资源和手段,而实施主场全球化战略的前提是形成强大的国内统一市场。他表示,在主场全球化下,中国市场就是全球市场,中国既是世界供给中心又是需求或市场中心,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链的构建方式将有所不同,未来中国企业将逐步成为GVC的“链主”。加速形成新发展格局,过去是对外开放促加快改革,现在是对内开放促统一市场建设,要做好破除区域壁垒、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收入分配改革这三大根本性举措。
“我们长期专注于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的研发应用,极大促进了中国桥梁行业以及装备制造、材料研发、钢结构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日趋强大的桥梁力量”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高宗余分享了中国桥梁结构、桥梁钢、桥梁专业软件从无到有,从打破国外垄断到引领世界的创新发展之路。他表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指示,为国家重大工程保驾护航,为正在建设的川藏铁路贡献力量,为规划的渤海湾通道、琼州海峡通道等工程积累桥梁技术,为实现“一带一路”伟大构想添砖加瓦,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国桥梁力量。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从世界工厂到创新高地
中国的发展之路
步履坚实
巨轮行至中流
中央企业
正以继往开来之势
以科技创新的强劲动能
奋力当好制造强国建设的中流砥柱
为中国品牌在国际舞台熠熠闪光
贡献坚实力量!
扫码进入论坛专题
↓↓↓
————/END/————